曹妃甸上“煤书生”——记国投曹妃甸港年轻的创业者

2012-12-12
2012-12-10 16:38   来源:中国广播网       
  

    在唐山港曹妃甸港区有一个现代化的运煤码头,占地约65万平方米,但在2006年以前,这里还是一片浅海。为了将浅海变成码头,一些大学毕业生挥洒着汗水。这就是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投资建设的国投曹妃甸煤码头。

  2006年国投曹妃甸煤码头开建的时候,也是赵欣入职的年份。那时,工地没水、没电、没路,也基本没通讯。生活和施工用水都是靠水车从远处运来,饮用水就是家用的桶装水。用电只能靠发电机。工地上没有有线电话,刚拉好的线路很快就会被施工人员挖断。附近也没有发射塔,手机信号不好,时常和外界失去联系。
  彭俊杰和谢其松是武汉理工大学的学生,他们从2007年7月23日开始在码头工作。当时,通往市区的马路还没有修好,才12.5公里的距离,开车竟然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。道路弯弯曲曲,地上的坑比洗衣服的盆还大。码头上有两辆丰田吉普车,每个车上都配有一个铁锹以备不时之需。
  一次刚下完雨,地上都是泥;一行人开车出去,车子陷在了大坑里,四轮悬空,即便有另一辆吉普车用钢丝牵引也没有将车子拉出大坑。最后车上的人在路上拦了一辆带履带的工程挖掘机,将陷入“陷阱”的吉普“挖”了出来。
  还有一次,一位同事胆结石病发,疼痛难忍,公司立刻派车送他去医院。刚行驶了三四公里,生病的同事突然坐了起来要求回码头,因为他已经不痛了,胆结石被这路颠好了。
  谢其松喜欢抽烟,但是2008年初,码头附近连超市都没有,只有一个当地人开的小杂货店,“两块五以上的烟都是假的”,可乐雪碧等饮料也都是山寨版的。当时他们玩游戏,谁输了谁就去杂货店买饮料喝。
  一直到2008年5月1日,码头的工作人员都住在活动彩钢板房。工程房墙体薄,这些大学生就自己动手,在墙外铺上一层塑料来保暖。赵欣回忆,2006年8月的风暴潮,办公室的房顶被刮跑了,彻底不见了。所有的设备,包括电脑、图纸等,都泡在水里。
  赵欣是工程部的,负责码头的兴建,从码头刚投入建设的时候开始就一直工作在最前线,是码头上资历最老的人员之一。卸车部的彭俊杰和装船部的谢其松都是技术人员,一个人负责一台机器,每天都要对设备进行检查,定期上油,及时更换耗损了的零件,一旦设备临时出问题就要立刻赶到现场。
  2009年初的时候,设备出了一次问题,彭俊杰和另外两三个人从晚上八点一直维修到十二点,四个小时的修理过程不能戴手套,双手一直裸露在外。回去后,公司的领导为他们准备了面条,当时他们手指都冻得伸不开了。
  三个人都说到,在最艰苦的日子,领导的关心给了他们很多温暖。2007年中秋节,公司的几个经理来探望他们,带来了月饼和红酒,他们就在临时工程房中吃月饼、喝红酒。
  2007年7月入职的大学生共有26人,其中12个来自武汉理工大学。南方气候温暖湿润,唐山干燥寒冷,南方的学生都多少有些不适应,有的人开始严重掉头发。到了今天,这12个人当中还有6个人在码头工作,这在同行业中,流失率算很小的了。
  赵欣今年三十岁,女儿也一岁多了。回忆起码头尚未建成的日子,赵欣笑着说:“小环境很艰苦,大环境很温馨。”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3/03/29 10:06:37